close
雜訊是因為像素粒子間的電子訊號干擾所致。
像素粒子愈靠近,就愈容易干擾。
同樣畫素數下,感光元件(CCD,CMOS等)愈大,就不用排列的那麼密,其雜訊就可能更小。
如果感光元件一樣大,像素提高時,可能雜訊就會相對提升,
這是為什麼會有相機解像力強,雜訊多緣故。

但是相機解像力除了像素數,其實更重要的是鏡頭本身解像力。

在國外的測試和我另一篇心得已經有分享,松下L1的雜訊抑制,可能是由Olympus技術轉移,以往的問題確實已經沒有,去看看測試就知道,甚至達到30D,350D的水準。ISO400相當良好,ISO800大部分情況下也可以使用的地步。

這是因為LiveMOS單一粒子迴路設計上少了一條電路線,並且4/3片幅750萬畫素,比起以往松下最大2/3(LC1)還要大很多,所以覺對足夠,如果L1是1000萬畫素,可能就會有問題。所以750萬,可能是目前科技上4/3片幅最佳的畫素數吧。

松下L1,750萬畫素表現出1900/1950lpph的驚艷解像力,和鏡頭與LiveMOS搭配有關,4/3片幅750萬畫素應該是可以接受,所以不必擔心雜訊問題。

那些討論,恐怕要更注意的是根本原理的問題,就是鏡頭解像力和感光元件大小。
ISO,細節,雜訊其實只是以上兩個因素的表現現象。

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雜訊抑制技術,相機為了處理雜訊,都會有一道處理程序,這道程序往往會造成細節的喪失。

不過你可以慶幸放心,L1測試時,出廠設定只有B快門長秒才有降噪,平時是關閉的,所以沒有太大犧牲細節的問題。(當然其影像處理引擎不可能沒有針對雜訊作處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ion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